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114黑章 被黑了(1/2)

收拾衣冠,朱厚照特意穿戴正式,身穿皮弁,头戴九品金丝梁冠,亲自抄了一份奏折,有东宫太监护卫者,急匆匆的赶向乾清宫。[&][].[].[]

朱祐堂正在与朝中武官员商谈王子之事。

朝中的大人们以反对居多。

只见兵部尚书刘大夏起身开口道:“陛下,天下百姓困苦久矣,此时征伐岂不是雪上加霜?此次王子携五万大军而来,大明若不调动十万大军,怎么可能有胜算。况且此时年关已近,调动各地军队,筹备粮草,搜集武器马匹,后勤物资供给,制定行军方向,都不是短时间可以确定的,还请陛下三思。”

乾清宫内臣居多,李东阳、刘健、谢迁梁储、刘大夏、马生、严先辉等,人人手拿笏板,一片绯色。

武将今日来的不少,保国公朱晖、镇远侯顾溥、惠安伯张伟、英国公张懋、代镛等。

只是武将的地位颇低,面对刘大夏的话,竟然无人敢开口。

朱祐堂瞪了眼前的武将多眼,这些武将一个个低着头,眼观鼻,鼻观口,口关心,嘴巴像是被针线缝补了一般。

就在这个时候,朱祐堂身边一个太监细声细气的道:“陛下勿忧,王子虽然有五万之众,但是却也是夸大之词,草原穷乏,能有两万人就很难得了。”

刘大夏对着那太监道:“苗逵,你最好不要开口迷惑圣上,两万草原骑兵就是那么好解决的吗?”

苗逵恼火道:“两万骑兵如何?纵然是十万蒙古骑兵,大明男儿都不该有丝毫畏惧!只要陛下给老奴五万雄兵,老奴愿意抬棺出战,纵九死不悔。”

刘大夏嘲讽道:“苗公公还是在京师好生休息吧。我听公公您在延绥之战,只俘虏了十几个妇女儿童而已,托朝廷威德,全师返回。您也好意思开口,替陛下分忧。”

“你!”苗逵大字不识几个,怎么可能是这些读书人的对手。

正在焦急的不知道如何的时候,便听到朱祐堂气恼的开口道:“当初成祖频频出塞,直捣贼巢,方换来大明百年太平,如今大明国力日强,朕有心效仿成祖之故事,北击王子,深入大漠,再为我大明换百年太平。”

刘大夏急忙应道:“陛下三思,陛下固然有成祖的才干,但此时兵将远不及成祖时期,防守尚有困难,更不要深入大漠了,如果淇国公稍许违背节制,将数十万兵众委之于大漠,或重蹈土木堡之故事,臣揣度现在上策只有防守而已。”

孝宗皇帝今年三十五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国家在他十七年兢兢业业的治理下,国力日强。

此时王子竟然敢公然挑衅,正好激怒了孝宗皇帝,但是他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往日里跟自己配合颇为默契的大人们,竟然无人支持自己。

适才恼怒之下,才出了御驾亲征之事。但是听到刘大夏的劝告,心里又清醒了不少,如今太子年少,自己若在大漠一去不回,对大明来,将是多么严重的事情。但是他们不支持出兵讨伐王子,又让孝宗皇帝心里很气恼。

恰在此时,殿外传来太子愤怒的声音。

朱厚照破门而入,大声喊道:“刘大人真的好生忠诚,句句话为我大明河山思虑,那我问你,陕西的黎民百姓该怎么办?对他们的生死置若罔闻吗?边关十几年没有战事,我们若对此次战事不管不问,那陕西岂不是成了鞑靼的牧场,任他们随意来去。届时我大明子民,生灵涂炭,怕是刘大人庙堂高坐,听不到三边百姓的哭泣吧。”

朱厚照的出现,殿内的气氛突然凝滞起来。

朱厚照骂完刘大夏,行礼道:“儿臣不才,有一计献上,定保我大明江山百年安宁。”

话刚完,就见锦衣卫指挥使牟斌神色紧张的走进殿内,在朱祐堂耳边了几句话,朱祐堂眉头一挑,“哦,朕的户部大使竟然有计策献上?”

完之后,朱祐堂心里一动,这个陈生可是个了不得的少年郎,能能武,还能教导朱厚照读书,他能在这个时候想到对策。

多半是太子求他帮忙的结果。

太子这孩子真是的,怎么连这种功劳也要抢,如果不是自己的锦衣卫办事卖力,将陈生信里的内容记得完完整整,陈生这孩子还不知道自己的功劳又被抢去了。

“牟斌,你便将陈生的计策跟大家一吧。让诸位大人商讨一番。”

见到诸位大人疑惑的神色,朱祐堂笑道:“相必诸位爱卿应该还记得献上祥瑞的那个少年郎吧,此子允允武,十二岁的年纪已经是当地的武举人,还写了一本叫做《幼学琼林》的启蒙书籍,没准这家伙还真能跟咱们出个好主意。”

李东阳见到群臣气氛有些凝滞,让陛下多少有些尴尬,便上前打趣道:“这少年郎可不简单,我那不成器的孩子们,怕我教他们,整日里拿着陈生发明的卫生纸,藏在茅房里,看一本叫做《射雕英雄传》的白话。据这本《射雕英雄传》风靡北直隶,就凭这些,他是神童也不为过。谁曾想到,这少年郎还要为国家进言,咱们可得好好听听。”

提起卫生纸和《射雕英雄传》诸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