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7章(2/3)
>
如果房东祖父的日记是真实的,那么自己在1946年负伤后,一直处于昏迷状态,直到五月中旬才苏醒过来。昏迷期间,远在莫斯科的朱可夫,也专程赶到了维也纳,探视自己的伤势。>
至于四月底的大型军事演习是否如期进行,日记里没有写,但自己当时还处于昏迷状态,肯定没有参与。>
索科夫站起身,在屋里来回地走动着,心里暗自琢磨,日记里提到,自己是在一个多月之后醒来的。这是否说明,自己回到现代社会后,只能待一个多月的时间,然后就会再次回到1946年?假如真的是这样,自己这段时间要多看一些资料了,若是真的再回到过去,就能派上大用途了。>
今天回出租房时,把放在那里的笔记本电脑带回来,虽然这房子里还没有安装网络,但可以利用手机开共享的网络,上网查询自己想要的资料。>
他记得前几天曾经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是专门说苏联粮食问题的,如今既然有可能再次回到1946年,那么这篇文章将会对他有极大的帮助。>
经过一番搜索,要找的文章出现在屏幕上,标题是《战后初期苏联粮食危机原因探析(1945—1953)》。>
开篇简单明要地说道:1945—1953年,苏联陷入了严重的粮食危机,其根本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苏德战争不仅导致苏联粮食产量减少,还对农业生产基础造成了长期损害;与此同时,刚走出战争阴霾的苏联又遭逢了多次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造成不利影响。其次,苏联的农业经济制度强硬、短视且忽视物质激励,严重削弱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制约了粮食产量的提高。再次,无论是实行粮食配给制还是自由购销制,分配体制内在的弊端未得到有效纠正,导致民众始终无法自由平等地获取足够的粮食。最后,冷战的爆发及升级对国际粮食贸易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素来高度依赖粮食进口的苏联终止了粮食进口,并在国内自给困难的情况下仍继续出口粮食,导致了不可逆转的贸易逆差,加剧了国内粮食危机的严重性。>
文章中,作者分四个方面,对粮食危机出现的原因进行了阐述。第一、粮食危机的客观因素和爆发;第二、战后初期苏联农业经济制度弊端;第三、粮食分配制度的消极影响;第四、粮食对外贸易逆差加剧了国内的粮食危机。>
特别提到了在1946年,苏联爆发了自1891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干旱。此次干旱波及了摩尔达维亚、乌克兰、伏尔加河沿岸、顿河沿岸、罗斯托夫州及中央黑土区等重要产粮区,多地连续6、70天未见降雨,乌克兰的年降水量为16毫米,库尔斯克州的年降水量低至10毫米,伏尔加河下游地区的年降水量更不足9毫米。严重的自然灾害,成为了粮食饥荒的直接起因。>
索科夫把这篇文章翻来覆去地看了五六遍,发现苏联在战后初期爆发的严重的粮食危机,是受到战争和自然灾害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自己就算重新回到那个时代,能做的事情也是非常有限的。>
他轻轻地叹口气,关掉了这篇文章,继续搜寻可能有用的内容。>
上次莫名其妙地穿到了卫国战争时期,自己能取得那么多的成就,完全是因为了解那段历史,避免了一些不该犯的错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所知道的历史已经都发生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他也是一无所知。如今既然回来了,那么就要抓紧时间补课,了解更多未知的历史,这样重新回到过去之后,才能避免犯一些低级错误。>
根据房东祖父的日记记录,自己苏醒时还在维也纳。也就是说,就算自己不再担任近卫第4集团军的司令员,还会在这个国家停留一段时间,因此多了解一些关于奥地利的历史,对自己也是有益无害的。>
根据资料显示:在战争后期,占领奥地利领土的不仅仅是苏军,还有美军、英军和法军,甚至一部分南斯拉夫军队。但与其他中东欧国家不同,奥地利并未成为苏联的卫星国。甚至在1955年《奥地利国家条约》签署后,奥地利成为像瑞士一样的永久中立国。>
在奥地利问题上,苏联的原则是:禁止德奥合并、防止德国东山再起、最大限度索取战争赔偿。50年代中期,苏联的这些目的基本已经达到。政治上,奥地利通过了非纳粹法和追究战争责任法,有超过10万纳粹分子被撤职查办。经济上,前德国在奥地利的资产大部分被苏联清查没收。>
既然削弱德国、索取补偿的目标都已达到,苏联便主动撤走在奥地利的驻军。1955年9月,最后一批苏军撤出了奥地利。当年10月26日,西方盟军也撤出了奥地利。这样一来,奥地利变成了一个以和平为宗旨的国家,在苏美冷战中不加入任何一方的军事集团。>
正在网上浏览自己,索科夫又听到屋里传来了喊声:“米沙,米沙!”>
听到这个声音,他不禁浑身一哆嗦,这是阿西娅的声音,难道她又在穿衣镜里叫自己?>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