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1357章 宦官矫诏谋拥立(2/3)

然向皇帝进贡,甚至还出兵帮朝廷打骠越。

这说明秦琅不是那种头脑简单的人物,秦琅在意的吕宋,而并没有心思想要干涉朝廷立储立后等事,否则这十几年来,秦琅也不会一直这般了。

高护觉得皇帝可能撑不了几天,所以大家先到上阳宫秘密接韦后入宫,然后把几位宫人生的年幼皇子过继到皇后名下,再于圣人面前,立其为太子。

通过护军中尉控制禁军,让翰林院草拟立储诏书,等一切生米煮成熟饭后再把东西两府的宰执接入宫中,让他们同意这既成事实。

甚至可以用宿卫宫禁、照顾天子的名义让他们暂时留在宫中,实际控制他们,等一切落定,他们甚至还可以调整两府的宰执,安插自己人。

到那时,秦家除非直接造反,否则如何翻盘?

但高护认为秦琅不可能造反。

“我们可以适当给萧家等一些好处。”高护又道,他所指的好处,就是东西两府增加萧郑等几大士族门阀的人为宰相、执政,这样一来宦官、韦后家、萧郑等士族大阀联合,一起打压秦家和军功新贵派。

对萧家等来说这是一个赤果果的交易。

宦官们不支持萧家,那么萧家根本没机会争夺到更大利益,不管是立萧氏为后还是立萧氏子为太子,都不可能。

内有宦官,外有秦家为首的军功派,萧家没有半点机会。

所以若是他们能跟宦官们合作,一起拥立韦氏收继的皇子为储,那么萧家虽然不能推自家外甥做太子,但起码也能在两府谋得几席宰执之位。

几位紫袍宦官跪坐在那,互相交换意见。

他们其实都很清楚,如果支持秦家,会非常简单也更顺利,毕竟皇帝无储,而皇四子李贤如今是最年长的皇子,都不用先废韦后,便可以天子病重国不可一日无主的名头,立长为储。

只要李贤立为太子,那秦淑立不立皇后都不是要紧的事了。

先立李贤为储,再命他监国。

若皇帝驾崩,自然就拥太子继位,到时秦妃便也就是太后了,就是皇帝就这样瘫着也没关系,辅佐太子监国听政便是。

重要的是权力,以李贤如今为诸皇子中最长,且朝野中还素有贤名,加之又是秦王之封,再有秦琅这等强力外戚舅父,以及军功新贵集团的亲近关系,这条拥立之路最轻松。

只是,对宦官们来说,拥立李贤风险小,但收益也最小。到时李贤的中枢,他们很难有更大的利益,甚至极可能失去现在的权势。

风险与收益不成正比,宦官们当然不愿意了。

在萧氏与韦氏之间,他们觉得扶持韦氏更有利,只有势弱的韦皇后和年幼的太子,才会更需要他们这些阉人。

计议已定,接下来便是行动了。

对于宦官们来说,最大的好消息是今天皇帝是在太液池蓬莱洲上游玩,本来就带的人少,而且出事时也没旁杂人,加之高护第一时间封锁西岛,就算有人有其它心思,可也没法飞过太液池出去报信。

出事到现在,并没多久,高护也只派了一批心腹去接人,但也都是只能上岛不能出岛。

因此到现在,皇帝出事的消息都还严密封锁在这个小岛之上。

“先通知北衙禁军的各护军中尉们,让他们着手准备。”

“没有鱼符调令,如何能号令诸中郎将,调动诸营?”郭良振提醒高护,京畿之地,不比其它地方。

“先去通知中尉们做好准备,至于鱼符调令这些,也不是没有办法。”

高护让人去请萧嗣业和李何力这两位枢密来,萧嗣业是萧皇贵妃的从兄,今天的事也跟萧妃扯不脱干系,到时先吓一吓,再假传皇帝诏令,就说皇帝先前病情还没这么严重,留有口诏等。

再给萧嗣业和萧家许以动人的好处诱惑,那么萧嗣业以枢密使发令就可以了,叫李何力这位长公主驸马来,是以防万一萧嗣业不合作,到时就想办法鼓动这位突厥大将了。

只要能够拿到兵符调令,那么各军中尉就能够节制禁军诸中郎将,调动禁卫诸军。

这一步非常关键,只要控制了禁军在手,这接下来的事情自然就是他们说了算了。

“郭公,你亲自去趟上阳宫,把韦皇后秘密接来,一定要小心机密,切莫走漏风声。”

郭护当仁不让的发号施令。

让人分别去枢密院召萧嗣业、李何力,去上阳宫接韦皇后,又派人去接韦玄贞、萧沈等人入宫来。

“先不要让他们碰面,也不要直接带到这来,让他们先到东洲岛。”

“刘公、赵公,你们是左右千牛军的中尉,接下来宫中的宿卫就有劳你们了,一定要加强玄武门的守卫。”

左千牛军中尉刘思恭很魁梧,甚至唇上还贴了两撇假胡须,他其实以前是一名府军校尉,后来犯罪,被处以宫刑,然后就做了宦官,先在外面当差,后得皇帝赏识做了左千牛军的护军中尉,所以虽是宦官,但外表看着跟一个武将倒没区别。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