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五百二十八章:修建铁路(2/3)

这才转身回去。

大明水师这一走,码头瞬间空荡了下来。

陈松没有急着回家,他去了松江府市舶司。

松江府市舶司,现在是大明境内最大的市舶司,每年给朝廷贡献的收入,几乎是一个天文数字。

新学学堂的大部分经费,都是从松江府市舶司这里而来的。

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当年陈松设立松江府市舶司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想到以后会变成这个样子。

就好像一切早已经在冥冥之中注定一样,陈松做出的每一步,最后都会带来好结果。

松江府市舶司外面的街道,现在已经扩张了不知道多少倍。

这里是整个大明最繁华的地方,甚至都已经超过了金陵城。

这种繁华和金陵的繁华还不一样,金陵的繁华更多的是人气的繁华,京城当中的百姓数量很多,所以人气很旺,看上去就比较繁华。

但是这里,更多的是商业的繁华。因为靠着市舶司,所以这里商业非常发达。商业的发展,又带来了大量的货物,与之匹配的还有更多的商人。

这些东西交织在这里,让这里变得繁华异常。

空气中甚至都弥漫着铜臭味,但这股铜臭味,却是大明的基石。

陈松可不是那些道德君子,嘴上说着钱臭,背地里恨不得死死的搂住。

街道上的行人很多,道路非常整洁,每隔几步就会有一个垃圾箱。

甚至还能看到,穿着黑色衣服的清洁工。

在街道上转了转,陈松买了一些货物。

这些货物基本上都是从倭国,朝鲜,或者是南洋那边过来的。

像什么珊瑚,珍珠,以及一些香料。

这里的东西价格很便宜,这里距离码头很近,把货物从码头那里弄到这里费不了多久,售价自然很低。

越往内地走,货物的价格就越高。

但这种情况不会持续多久,蒸汽机车现在已经试制成功,铁轨现在还在生产,等生产出足够的铁轨,这些货物运遍天下,也不会消耗多长时间。

在松江府这里转悠了一会儿,买了一些该买的东西,陈松便返回了京城。

时间就这么一天一天的过去,很快就来到了年底。

腊月初一这天,陈松被朱元璋叫进了皇宫。

暖阁当中,朱元璋将一本大明大学送上来的奏折交给了陈松。

这份奏折乃是陈松的学生,孙智淼写的。

在这份奏折上说,自从蒸汽机车试制成功后,他们就开设了几个生产蒸汽机车的车间。

现如今,蒸汽机车已经生产了有四五辆,与之相配套的车厢差不多也有二十多节。

蒸汽机车所运行的铁轨,现在的数量已经很多。

大明大学在之前,就建立了很多炼钢厂,那个时候就已经开始生产铁轨了,铁轨的技术含量没有蒸汽机车高,所以生产的很多也很快。

机车试验成功后,孙智淼派遣出了测绘人员,对京城到松江府,进行了详细的测绘。

如今已经制定了一个非常完备的施工方案,所以就想着,开始修建从京城到松江府市舶司的铁路。

朱元璋看着正在看奏折的陈松,问道:“这份奏折是你的学生送上来的,你觉得怎么样?现在如何呢?

你的学生确实有几分本事,甚至将这条铁路的花费修建时间全部都计算了出来,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

今年开年那会儿,蒸汽机车才试制成功,现在才过到年尾,甚至就要铺设从这里到松江府的铁路了。

要真的铺设成功,这么远的距离,恐怕一个上午就到了!”

陈松将奏折合上,说道:“陛下,臣以为时机已经成熟了,既然现在铁轨已经制造够了,那就着手开始铺设。

京城到松江府并不远,最近这么多年,松江府也越来越繁茂,将京城和松江府连接,对京城也有很大的好处。

那些从海外的货物也能在最短的时间之内运送到京城,换句话说,在铁路没有修遍整个大明之前,连接京城和松江府非常必要。

如果辽东北平那边有战事,朝廷可以通过铁路,将京城的士兵运送到松江府,然后再从松江府乘坐战船,一直到达辽东北平那边。”

朱元璋不停的点头,他也是这样想的。

朱元璋说道:“既然如此,那这件事就按照你说的来办。

你的学生已经做好了规划,那就将这件事情交给你的学生吧。”

“好!”陈松点了点头。

……

第二天的时候,陈松带着朱元璋的圣旨,去了大学。

这是朱元璋专门专门安排的,反正是陈松的学生,还不如让陈松自己过去宣读旨意。

大学门口,陈松拿着圣旨,看着跪在自己面前的孙智淼。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铁路乃利国利民之事,应当大力修建,既然已有规划,就由你来操办……”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