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莫提旧勇,黄河水患(1/2)
诗儿抬头瞪着大眼看着法保。
“那这不就是少爷之前的层次?你看,少爷你养过鸟,养过蛇,斗过蛐蛐,还养过羊……”
小丫头诗儿掰着指头一件一件的数着法保大少爷之前的壮举。
惜雪在一边捂着嘴直笑。
法保红着个脸狡辩:“那都是过去好不好。”
法保一肚子不乐意,那可是之前的法保,不是老子干的好不好?
“唉,让你们说的我都不想再跟你们说了,算了,走,要下雨了,回去睡觉。”
惜雪和诗儿跟在后面,阵阵无语。
“这个人怎么这样啊?话说了一半……”
黄河自古以来,就被称为母亲河。
她不仅孕育了华夏的文明,但这种孕育似乎对人们的生活来说,不仅仅是只有好处的。
康熙十六年的秋天,连绵淫雨漫天飘落,老天爷像发了疯似的,一个劲儿地下雨。
黄河、淮河水位猛涨,有几十处已经决了口子。
大运河以及黄、淮支流,都改变了旧日的模样,浑浊的河水怒吼着,咆哮着,呼啸而来,奔腾而去,卷着泥沙,冲击河岸,打着令人心惊胆寒的漩涡。
黄河就是这样,爱的时候,很感恩,怕的时候,也是很畏惧的。
站在高处,放眼四望,只见水雾蒸腾,浊浪排空,到处是一片汪洋。
就在黄河、淮河和大运河三河交界的地方,有一个小小的清江县城,因为地处水陆交通要地,朝廷在这里设了粮道。
盐道,连接南北大运河潜运的船只,都要在这里打尖,上税。
这个小县城本来只有一万多人口,现在大水漫堤,祸从天降,四乡八寨的难民,纷纷拥进城里,几天之内人口猛增至十几万人。
大街小巷,庙宇寺观,城墙根屋檐下,到处搭起了简易的窝棚,堆放着湿淋淋的行李,挤满了面黄饥瘦的难民。店铺关门,粮价飞涨,平日只要一个大子儿的烧饼,如今得花一两银子才能买到。
据史料记载,黄河水患最早发生在周定王五年,也就是鲁宣公七年。
当时的黄河北岸是卫国。
春秋五十年左右,卫国被少数民族‘狄’灭掉了,由于狄不谙水利,黄河开始频频决堤,农田水利失修,经常发生水患。
到了魏文侯时,有了西门豹、史起等水利专家大修水利,才好了一点。
其实法保的印象中,关于治理河患的人物,一个是大禹治水,一个是李冰。
都是上历史的时候学的。
历史上黄河第二次迁徙,是在汉武帝元光三年的时候。
这次黄河发水患的原因倒不是天然的,而是因为战争。
由于战国以来,各国长期混战,大家竞争性的筑堤防所造成的。
汉代贾让曾经说过:“堤防之作,近起战国,壅防百川,各以自立。”
当时的齐国、赵国、魏国等玩命一样的筑堤,使黄河水游荡不定。水去后是肥美的耕田,也有掘堤灌敌人的。比如说赵肃候决黄河之水以灌齐、魏联军。梁惠王时,楚国决黄河水灌长垣,赵惠文王决黄河水以伐魏。秦时引黄河水灌大梁城,造成大梁城倾颓。
这招我们的关二爷也用过,水淹七军嘛,不过那可不是黄河,如果当时关二爷是用黄河的话,估计就不是水淹七军了,而是水淹七千军了。
其实战国的时候,哪有人有心思来研究这个水患什么的,由于战国征战多年,水利失修,黄河河道被破坏,造成了西汉严重的水患。
等到东汉明帝时期,有一个叫王景的横空出世,用了不知道什么方法,治河成功,从此黄河水患平息达到八百年左右。
黄河造成水患开始于宋代,接着是元、明、清三代而千年不绝。同时也造成了北方的经济文化逐渐渐衰落。
宋代的黄河水患,主要原因还是唐代的潘镇割据造成的。
黄河泛滥,各个藩镇互相掣肘,无法合力共治,加上五代时期,黄河两岸梁、唐对峙。
等到梁贞明四年曾经多次决河,造成黄河水患一年比一年厉害。
原来的母亲河,后来竟然逐渐成了灾难河。
其实这也不能怪黄河,本来人家流的好好的,地上的人多了,这弄点,那里改造一点,就把原来黄河的情况给改变了。
再说了,如果从一个比较长的时间轴线上来看,黄河对于人类的文明,特别是人类扎根的这片土地,是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的。
关于黄河的变迁,从春秋到清朝,黄河有五次重大的变迁。
第一次发生在周定王五年,黄河在宿胥口决水,向东流丹漯河,到长寿津时与漯河分别行走,和东北的漳水合流,经河北的盐田县入海。
第二次是王莽建国三年,距离周定王五年有六百七十二年,当时黄河主流迁徙到魏郡,经清河、平原、济南到千乘,到了后汉永平十三年,距离王莽建国三年已经有五十九年,由于王景治理黄河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