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8、上善若水(2/3)

干活还没有驴子和骡子厉害,自然寻常农家很少养马。

这些都是热情的大伯告诉卫青的。他对卫青并没有其他人般的敌意,卫青才敢发出疑问:“那为什么还有人养马啊?”

原来养马虽然有诸多不便,但人们只要远行,就必须骑马,物以稀为贵,马匹因此身价百倍,又让养马成了有利可图之事。为了让马跑得快,除了放牧,还要喂食‘精’粮,马的生活要比驴、骡可要好的多。但马行走四方,奔‘波’劳累,甚至要沙场征战,意外死亡是常事,寿命自然远远比不上驴、骡子。

卫青暗自思忖:“《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大约就是这个道理。”

半个时辰之后,原本平缓的山势开始陡峭起来,卫青手脚并用往上爬,累得气喘吁吁,却见羊群若无其事,不时啃食着路边残存的草茎,缓缓爬坡。

见卫青好奇,大伯道:“羊的蹄子坚硬小巧,小小的一点缝隙就能站住,这要站定了,就能牢牢地支撑住身体,它们常年在山中生活,爬上爬下,自然不会在意这点险路,咱们往前走,过了这个山头,前面就是草坡了。”

果然,放过这个山头,就是大片的平缓山谷,少了灌木丛,漫山遍野都是上好的牧草,嫩绿的青草如同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地毯,优美的沿着山坡延伸向了远方。卫青生在平阳,不曾见过高山草甸,不由得觉得心旷神怡,兴奋不已。

“这里草好,又有泉水,是最好的牧场,但是过了夏天,这里的草就啃得差不多了,羊群就要往高处走,那时候就要注意,山上是有狼的。”大伯‘交’待着注意事项,卫青一一牢记在心。

站在山头,奔腾不息的汾水不过就是一条细窄的白带子,郑家庄就是这带子边上,卫青眺望四周,整个河谷上下三十里尽收眼底,大块的农田就像染‘色’的棋盘,星罗棋布,壮美的风景让卫青一扫离家的愁苦。

大伯又带着卫青走向了最高的山崖。山崖的缝隙中,有一股山泉流出,水从绝壁而下,飞溅开来,粉身碎骨,如飞‘花’碎‘玉’般落地积为潭水。

卫青从未见过瀑布,兴奋地冲过去,用双手接住落下的水珠,高兴得又喊又跳。大伯见状咧嘴笑了,不见牙齿,只见牙‘床’。他的一口牙齿已经因年龄渐高而脱落,黑红‘色’的牙‘床’‘裸’‘露’,让卫青忍俊不禁,却又若有所思。

卫青有些不解:“牙齿坚硬,舌头柔弱,坚硬的牙齿被磨光了,而柔软的舌头还在,难道柔弱要远远胜过刚强?”

再看看水流瀑布,想起《老子》之言:“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夫唯不争,故无尤。”

“看来这世间万物,就如同这水一般,看似柔弱无力的水遇到拦路的大石,总是缓缓地躲开,可再大的石头都堵不住水流前进的脚步。在高处时,水流跌落而下,看似粉身碎骨,实则一旦再次汇聚到一起,又奔涌向前。

先生费尽心思,给他讲老子的《道德经》,卫青年幼,总是半懂不懂,直到今天他才真正体味到了其中的真谛:“至刚易折,上善若水,君子之为人处世,犹如流水一样,善于便利万物,有水‘性’至柔,不与人纷争不休。能低者,方能高,能屈者,方能伸。能柔者,方能刚,能退者,方能进。”

细细回味几番,有了更多的体会:“先生说,处世当以水为师,是要我柔弱而不懦弱,要我避免无谓自矜,遇到强硬之人,莫与之争。人活在世上,天天要见到、接触到水,可我读了圣人之言才知上善若水,这也许就是先生说的,多读书的好处吧。”卫青心中泛起千番‘波’澜,涌动着百般思绪,原本有些枯燥的读书习字,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意义—明白他人所不明白的道理。“《大学》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以行明理。”读书是为明理,诚然不错!”

接下来的几日,大伯陆续将放羊的经验说给卫青,他已经彻底厌倦了这亘古不变的大山和数十年如一日的枯燥生活,等说完他认为该注意的事项,就再也不愿踏入这大山一步。

羊群安静地吃着草,卫青已经熟悉它们的习‘性’,知道在这里羊群可以撒欢度过一天,其实牧羊并不幸苦,只是有着常人难以忍受的孤寂和无聊。

他不想有一日想大伯一样,彻底厌倦这种生活,被折磨得如此苍老。他需要找到自己的乐趣,打发这难熬的时光。

他开始回忆李先生这几年来教他读的书,因为知道自己读书的机会是多么难得,卫青很珍惜每一次先生上课的机会。现在离开了先生,卫青也不想自己学到的东西被荒废。

他很希望自己有几卷书简,记下那些有趣的文字,可是削好刮平的竹简、木简都整齐地摆放在店铺里,标着他难以企及的价格,他只有自己想办法。

坡上有块平地,这里是牧人曾经生过火的地方,黑‘色’的木炭下‘裸’‘露’着沙土,卫青摘了些树枝,刨开燃烧过后的灰烬,算是有了一块三尺见方的平地,细软的土上,可以用树枝做成的笔写写画画。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