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7、少年伙伴(2/2)

两个少年和卫青一般年纪,名洪忠、郑虎,分别是村中郑、洪两家的孩子,见他们热情相邀,卫青也加入到抓鱼的队伍中。

冬季河水冰凉彻骨,三人还是玩的不亦乐乎,只是从河中抓鱼有谈何容易,折腾了半晌,也没有收获,卫青道:“抓鱼要渔网,我看这样是不可能抓到鱼的。”

“呵呵,你说的轻巧,我们哪里有渔网啊。”

卫青略一思考,说:“没有渔网,家中不是都有背篓吗?竹子的背篓有眼子,可以滤水,不是正好可以当渔网用吗?”

“好,还是你聪明,这个主意不错。”郑虎回家去取背篓来,卫青招呼洪忠先离开河水,等水面平静鱼儿重新回来。

不一会儿,背篓来了,卫青选了一处水深的地方,将背篓浸入水中,慢慢往前走,就如同一张渔网,同时让郑、洪二人捡了树枝,搅动河水,驱赶鱼儿,等见有鱼入网,猛地提起背篓,三人一阵欢呼,四五条小鱼在背篓中跳跃挣扎,这下终于捕到鱼了。

卫青招呼二人捡来柴火,就地剖开鱼肚,烤了来吃。洪忠、郑虎自小在汾河边长大,年年冬天能在岸边见到鱼,年年都要试着抓鱼,却总是空手而归,有了卫青的加入,这鱼终于吃到嘴里了,二人对卫青佩服不已,很快熟络起来了。

二人知道卫青是郑希的异母兄弟,但他让他们称呼他为“卫青”,二人也不多做计较。

洪忠、郑虎和卫青年龄相仿,两人都是豪爽粗放之人,很快和卫青称兄道弟起来,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洪忠家中有母亲和一小妹,种着几亩薄田,闲暇时还受雇到郑家做短工。郑虎是郑家子孙,算来是卫青的同宗。汉初,高祖执行清静无为,于民休息的政策,轻徭薄赋,同时注重教育,鼓励开班学堂,所以两人都在郑家庄‘私’塾读过几天,算是听过圣人之言,认得几个字。

村中还有一个孩子,和土生土长的他们不一样的是,这个孩子是个外来户。他叫公孙敖,据说是义渠人,关于义渠这个民族,有很多传言,比较靠谱的说法是,义渠人原本是生活在西北草原地带的游牧民族,随着匈奴占据河套草原,势力逐渐扩大,义渠被迫南迁,逐渐融入了中原民族当中,汉朝历代皇帝都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士”的大‘胸’怀,允许义渠人在河东、北地、太原安家落户,义渠遂完全融入了华夏民族之中。

义渠人到中原后多改为汉姓,这公孙敖自然也是如此,收留他的是紧贴郑家庄的另一个村子,村中人家都姓公孙,公孙敖这个名字是由族中一个放羊老者取的,这老人叫公孙弘,年近六旬却依然身强体壮,读了半辈子书,人人都道他满腹经纶,可家里却穷得叮当响,不得不给村正家牧羊。

公孙敖父母一家被匈奴搞得家破人亡,其父带他往南逃难,最终其父病饿而亡,只有公孙敖一人孤身流落至此,被县衙安排由本地村正收留。

这公孙敖初来乍到,当地的孩子自然要去欺负他,谁知这厮生得高高壮壮,且力大无穷,很快将村里的孩子一个个收拾得服服帖帖,成了孩子王。他在村正家也被安排放牧,虽同在阳山,但卫青还未曾碰到过。

二人带着卫青,很快同村里孩子熟络起来,孩子们见卫青也英武,撺掇着让他出面挑战公孙敖,对此卫青总是笑而不语。谁知一日,公孙敖竟然找上‘门’来。

“你就是郑青?听说你想和我比划比划。”这公孙敖果然不是善茬,年岁明显要比卫青长几岁,个头和卫青不相上下,臂膀粗壮,更兼浓眉大眼,卫青不禁暗自感叹:“此人要是成年,必是一名壮士。”遂产生了结‘交’的想法。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