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五十五章 惊艳全场(1/2)

“今日尔等十位出类拔萃,得幸刘学士指点,尔等还不快谢拜刘学士。”柳笛出声道。

诸位十人立刻顺着柳笛身旁那人行礼道。

只见那人四十来岁,气度雍容,看着十分和蔼,一看就知身居要位,能让他当上坛盟主,想来也是有着真材实料。

刘良朝众人温和一笑:“都我两江数不胜数,今日一见果然不同凡响。短短时间内,竟有这般多人做出佳句,想我大宋又多了十位顶梁柱啊。”

众人心中大喜,连忙行礼道:“学士抬举了。”

刘良指着其中一人道:“位卑未敢忘忧国。此诗是否出自你口。”

那人闻言面色一喜,恭敬道:“回学士,正是学生之作。”

杨峥都懒得看他们,自己一人站在末尾,看刘良挨个点评。

刘良亦是博闻强识,许多诗句看过一眼便能记住,还陈述给作者听,更是指点这其中有何不足之处。

待他将那九人逐一点评完后,他才满脸兴奋道:“诸位诗词虽有了一定水准,但同一人相比,还是略微逊色半分,此人诗句已然达到登峰造极之境,相比老夫亦是甘拜下风。”

“啊!”众人听了刘良这么,惊讶看着身旁之人,莫不是自己这十人中就已然有人超越了刘学士?

只见刘良从怀中细心掏出一张折叠好的宣纸,将他缓缓掀开,众人看到那东倒西歪的字画,内心是崩溃的,连字都写的这么丑,未必做出来的诗当真事震古烁今?

刘良不理会他们诧异的目光,独自一人念道:“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刘良朗诵的是有声有色,抑扬顿挫,又因本身知识渊博,更能将此诗精髓领悟透彻,故一番朗诵下来,又禁不住胸腔起团团烈火。

禁不住解析道:

开篇便描绘出塞外边地之苦寒,令人难以置信,五月尚且有雪无花,那其余日子,岂不更为艰苦?前四句便是意脉贯通,一气直下,不就羁缚,措语天然,结意深婉,不拘格律,如古诗之开篇,前人未具此格。

五六句紧承前意,极写军旅生活的紧张。

从‘金鼓’一词,则烘托出紧张气氛,军纪严肃可知。‘晓战’一词告知整日之行军、战斗俱在不言之中。晚上只能抱着马鞍打盹儿,更见军中生活之紧张。

起四句写“五月”以概四时;此二句则只就一“晓”一“宵”写来,并不铺叙全日生活,概括性亦强。全篇只此二句作对仗,严整的形式适与严肃之内容配合,增强了表达效果。

以上六句全写边塞生活之艰苦,若有怨思,末二句却急作转语,音情突变。

此诗末二句借此表达了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愿”字与“直为”,语气砍截,慨当以慷,足以振起全篇。这是一诗点睛结穴之处。

这结尾的雄快有力,与前六句的反面烘托之功是分不开的。没有那样一个艰苦的背景,则不足以显如此卓绝之精神。

此诗所以极苍凉而极雄壮,意境浑成,不但篇法独造,对仗亦不拘常格,正所谓“于律体中以飞动票姚之势,运旷远奇逸之思。”

杨峥听了刘良的解析,心中对他大为钦佩,这家伙搞的这首诗像是自己作的一般,果真是有真材实料之人,远比自己这个抄袭着强上一点点。

众人听闻刘良的点评,大呼过瘾!他们已然许久未曾听闻过此等绝句,兴奋感更是无从表露,一个劲默念此诗,要将他牢牢记住。

刘良等学者读到一首好诗,犹如大冬天饥肠辘辘的喝了一碗热腾腾肉汤般舒坦!

那其余九人开始还不服气,听完后,羞愧垂下了头颅:“这份才华,数百年讲仅为一人耳!吾等万分钦佩。”

“好诗!好诗!”刘良又禁不住拍了拍手道:“老夫今日高兴,诸位与老夫共饮一杯如何!”

“有此等高人,实乃我大宋之福!”众人干完一杯,举着杯子又来一杯。

“大人,不知此诗为何人所做?”站在一旁的柳笛出声问道。

“此人乃是珠泉县县令!”刘良完,连忙喊道:“人在何处,人在何处。”

杨峥站在一旁都快要睡着了,听到有人叫自己,当即答道:“何人唤本官?本官在这。”

众人循着声音望去,只见一面庞黝黑,长得颇为俊朗之人正摇手应答,陈若南在在一旁休息去了,倘若看到这一幕,估计那刻崇拜之心又要泛滥了。

“杨峥!还不快快过来见过刘学士!”

杨峥循着声音看去,却见那人不就是林城林臬司吗!赶紧上前朝两人行了个礼:“刘大人、林大人。”

“杨峥,想不到你不但聪明伶俐,更是能作得一首好诗!”

林城开口笑道,杨峥可是帮过他一个忙,他自然会摆好脸色给他看。

刘良则满脸笑意道:“你便是杨峥,果然是以表人才,林臬司早便有言在先,今晚定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