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取京津北伐成功 孙殿英东陵大盗(2/5)
之任”等语,俨然以孙中山的继承人自居了。
接着,蒋介石扶棺大恸、悲嚎不止,令在场众人不由得也陪了许多眼泪。
此番哭祭后,蒋介石在众人心目中的形象确是有所改善,皆默认其为“先总理”孙中山的继承人了;如此,蒋介石目的已达、心中暗喜。
而李宗仁、冯玉祥、阎锡山、李济琛等人却皆对其嗤之以鼻,在心底里暗语“装得倒像”,只是没有明言。
碧云寺祭奠孙中山后,蒋介石就迫不及待地欲削藩了。
因为,李宗仁、冯玉祥、阎锡山、李济琛等人政权、军权皆在握;所以,“政、军”两权都得削,尤其以“削军权”为要。
于是,七月十一日,蒋介石与李宗仁、冯玉祥、阎锡山、李济琛、蔡元培、张人杰、李煜瀛、吴稚晖、李烈钧、戴季陶等十一人,在北平召开了个“北伐善后会议”。
会上,蒋介石抛出了他预先拟好的《军事善后意见书》。
《意见书》中,以“北伐完成,军事结束;国家建设,亟需资金”为由,直截了当地提出了“要裁兵整军,以节约巨额军饷,为建设之用”。
蒋介石这个“裁军”理由,听起来倒是冠冕堂皇、无可批驳。
只是,李宗仁、冯玉祥、阎锡山、李济琛等人心中都有疑问“蒋介石此举,或是别有用心?”但因,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到底是什么药,也就没予反对。
只有李济琛不痛不痒地了句:“若是天下为公,不会有人反对;而若是别有用心,那就又是一码事了。”
李济琛的话、虽是使蒋介石心中不爽,但毕竟没有撕破脸,蒋介石也就忍了。
最后,大家终于同意“先成立‘编遣委员会’,再续议‘裁兵’”。
“编遣委员会”由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李济琛、何应钦、朱培德、鹿钟麟、商震、白崇禧、谭延闿、赵戴、宋子、孙科、王伯群、吴敬恒、张人杰、蔡元培、胡汉民、李煜瀛、戴传贤、王宠惠等二十二名军政要人组成,蒋介石《任》“委员长”。
且因要“裁军、减员”,各部队中现在的编制不再适用;因此,拟把“军”的编制取消,各部队中的编制单位都统一降低一级,即:“军”改为“师”、“师”改为“旅”、“旅”改为”团。
同时,拟将编遣后的全**队番号按序、统一编制。
而“裁兵”事关国家安危,如此大事只能在召开“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时作为《议案》提出,通过后方可施行。
如此,蒋介石只得接受;于是,“裁兵”之事暂被搁置缓议,待召开了“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后再。
不过,此次会议后,各“集团军”还是自行将所部缩编了。
蒋介石率先将“第一集团军”缩编为十三个师,番号为“第一师”至“第十三师”,以示其为“老大”。
李宗仁不甘落后,即先将“第四集团军”驻于湖北、湖南的部队缩编为了六个师,番号紧接“第一集团军”,为“第十四师”至“第十九师”。
冯玉祥与阎锡山见状,也都急忙跟上。
冯玉祥将其“第二集团军”缩编为十二个师,番号承接“第四集团军”,为“第二十师”至“第三十一师”。
阎锡山则将其“第三集团军”也缩编为十二个师,番号接于“第二集团军”之后,为“第三十二师”至“第四十三师”。
就这样,虽尚未统一意见,但各路诸侯却已擅自行动了。只是,虽都改了番号,兵却一个也不减。
且,蒋介石忙于祭奠孙中山并准备“削藩”之时,忽地发生了一件令人愕然之事。
原来,张宗昌败逃后,其部将、原“‘直、鲁联军’第十四军军长”兼“大名镇守使”孙殿英,随同上司徐源泉投靠了“国民政府”。
虽然,徐源泉仍被委任“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第十一军团总指挥”之职,孙殿英也仍在徐源泉手下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二军军长”;然因是投诚过来的“杂牌军”,蒋介石另眼相看、没予粮饷。
为养兵,迫使孙殿英动起了歪脑筋。
其时,孙殿英的“第十二军”正驻扎在河北省遵化县境内。
遵化有“畿东第一城”之称,“清东陵”坐落其中;清王朝的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等五位“皇帝”、十四个“皇后”和一百多个“妃嫔”的陵墓都在“清东陵”,可想而知有多少稀世珍宝埋于地下。
正愁饷银无着的孙殿英顿时开窍,也就萌生了“何不去盗墓?”的念头。
其实,打“清东陵”主意的大有人在。
因为,自从清王朝灭亡以后,“清东陵”已无人守护;历年来,“清东陵”的地面建筑、许多殿堂早已屡遭劫掠、满目疮痍了;而此时,流窜于马兰峪一带、打家劫舍的“匪首”马福田也正带着他的手下进入“清东陵”,欲盗掘陵墓。
于是,孙殿英以“剿匪”之名,冠冕堂皇地派其部将、“第一师师长”谭温江率部进驻“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