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166章 取京津北伐成功 孙殿英东陵大盗(1/5)

【史要】“北伐军”进取“京、津”,“北伐”成功。孙殿英盗掘清东陵。“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

却,“皇姑屯事件”发生后,张学良返回奉天,“安*国*军”随即撤离“京、津”。

于是,阎锡山的“第三集团军”作为“北伐军”的先头部队,即于一九二八年六月四日进驻北京;从而,北京与天津等地就被“南京国民政府”接收了。

接着,“南京国民政府”相继发表了《对内宣言》和《对外宣言》,《宣告》:“‘北伐’完成。”

且因,“国民政府”已定都于南京,遂将“北京”更名为“北平”,列作“特别市”;并撤销了“京兆”地区,将“直隶”改称为“河北省”,简称“冀”。

“国民政府”收复河北与“平、津”后,冯玉祥与阎锡山都想将这块肥肉捞到手。

然而,蒋介石觉得,冯玉祥已据有“豫、陕、甘、宁、青”等省,若再让他攫取“平、津”等地,那就更是坐大后、必会难以驾驭。

因此,打算将河北与“平、津”交予实力相对较弱的阎锡山;一则可以此笼络他,二则藉此可令阎锡山与冯玉祥相互掣肘。

再,率先进入北平的正是阎锡山的“第三集团军”;且河北省的大部原属“绥远”,本来就辖于阎锡山的“太原政治分会”;因此,有“物归原主”之感、也算是合乎情理。

于是,蒋介石就将河北与“京、津”划归阎锡山了。

阎锡山得了河北与“平、津”后心中自然大悦,可谓是“北伐”的最大赢家。

于是,阎锡山自《任》“‘平、津’卫戍总司令”;其“部将”则论功行赏,商震《任》“河北省主席”、徐永昌《任》“绥远省主席”、赵戴《任》“察哈尔省主席”、张荫梧《任》“北平警备司令”、傅作义《任》“天津警备司令”、南桂馨《任》“天津特别市长”。

只是,如此一来,冯玉祥心中也就不高兴了。

阎锡山倒是鬼得很,遂将“北平特别市长”一职让与冯玉祥;由冯玉祥的部将“第二集团军司令部秘书长”何其巩出任,以表友善。

而蒋介石则将“山东”交给了冯玉祥,由其部将“第二集团军第一方面军总指挥”孙良诚出《任》“山东省主席”。

如此,冯玉祥也就无话可了。

然因,“北平特别市长”有名无实。而“济南惨案”后的山东,胶东半岛上的许多地方已让日本人攫取了,“国民政府”与日本的谈判尚在进行中;所以,蒋介石虽是将“山东”给了冯玉祥;但实际上,冯玉祥只是得了个虚名,并没得到实惠。

“北伐军”进驻“平、津”后,“北伐战争”终于以“南京国民政府”的完胜结束了。

“北伐”胜利,举国欢庆;蒋介石更是沾沾自喜,孙中山未竟事业终于让他给完成了,岂能不乐?此时,除了“奉军”还盘踞在“东三省”外,中国的大片土地算是统一了,蒋介石更是踌躇满志、不可一世。

然而,蒋介石的“高参”、时任“南京国民政府军委会参议”杨永泰却提醒道:“唐朝有‘安史之乱’,主要是由于‘藩镇’割据。而今,‘国民政府’虽是‘北伐’成功,天下方定;但是,各派军事势力却藉此壮大,割据一方。而今,武汉有李宗仁、广东有李济琛、河南有冯玉祥、山西有阎锡山;皆拥兵自重,各自为政,不服中央管束;若是任由其发展,必为大患。所以,总司令应强化中央集权,整编全**队,取消‘政治分会’,削减各派势力,方能使国家长安久治。”

杨永泰的话确是提醒了蒋介石,让他觉到“李宗仁、冯玉祥、阎锡山、李济琛等人非但拥有军队,所辖的各个‘政治分会’恰如**王国;如此,与‘藩镇’割据已是无异;若再不下措施‘削藩’,确会后患无穷”。

但是,蒋介石转而又思,如今这些人已是尾大不掉,恐怕不是自己想‘削’就‘削得了’的,这可如何是好?所以,蒋介石不免有点“投鼠忌器般”的犹豫不决了。

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方本仁则向蒋介石献上一策:“‘李、冯、阎’割据一方,要他们削权确是不易。不过,党内‘同仁’皆尊‘先总理’为‘国父’,无人敢违背‘先总理’遗愿;‘总司令’是‘先总理’之‘学生’且‘内亲’,可谓‘先总理’当然之继承者。今‘先总理’的灵柩尚在北京,‘总司令’何不至香山祭灵;以借‘先总理’之威望,令天下群雄顺服。尔后,再行‘裁军、削藩’,必可妥顺。”

方本仁的这个点子,使蒋介石茅塞顿开;心想“是呀,自己想方设法成就了‘蒋、宋联姻’,为的就是欲借孙中山之光以实现自己的夙愿;而今,当是该派上用场了”。

于是,七月六日,蒋介石率领在京的军政要人,齐集到北平香山碧云寺,祭奠“先总理”孙中山。蒋介石自《任》“主祭”,李宗仁、冯玉祥、阎锡山等人为“襄祭”。

蒋介石还准备了一篇洋洋三千六百多字的《祭》,其中有“中正昔侍‘总理’,亲承提命之殷殷,寄以非常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