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七百一十三章 目标是星辰大海!(上)(4/5)



客观来说。

徐云对于这个赌约是持赞同态度的。

毕竟如果按照原本历史发展,杨李二人的矛盾注定不可能被调和,哪怕他们如今提前回国也依旧不可能。

要知道。

后世上一任的华夏科学院院长、科技部一把手等一众大佬都尝试过调解矛盾,但都被杨李二人严辞拒绝了。

甚至某位步入了华夏权利中枢、连职务都是违禁词的大人物也提出过做中间人的想法,但最终依旧以失败告终。

在徐云穿越的那个时期。

杨振宁已经年逾百岁,常年居住在水木大学的家里,处于疗养阶段。

李政道则即将97周岁,早年他腰部受过很严重的伤,如今已经没法坐飞机了。

18年的时候李政道在海对面病情加重,还是他儿子着车横跨海对面,花了九天时间把他接到了旧金山的家里修养。

所以后世杨李基本上已经绝了线下见面的可能,即便他们真想要聊聊天,也顶多就是通过电话或者视频的手段罢了。

因此二人如果可以通过这个所谓的新赌约决出一个‘对错’,徐云并不感觉有多残酷。

而眼下杨振宁想把这个参数同步给李政道,自然便是担心自己的对手因为没掌握参数而被拉下了步子。

毕竟这些参数并不是出自杨振宁或者杨振宁团队之手,他如果自己藏私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杨振宁和李政道都很固执,但固执不代表是小人,一些底线他们还是有的。

于是徐云想了想,对杨振宁说道:

“杨先生,您的这个诉求我收到了,稍后我会转交给组织上,由领导们去定夺。”

“当然了,这只是比较官面的说法,以李政道先生的地位与成就,这个诉求通过的可能性几乎是百分之百。”

杨振宁轻轻点了点头,握着话筒的表情没多少变化:

“我明白,好了小徐,有关那个人的事情就先到这吧。”

“咱们现在已经讨论完了暗物质,是不是该讨论下一个话题了?”

徐云闻言立马正襟危坐了几分,同时将思维导图翻到了下一页:

“没问题,杨教授,接下来咱们就该聊聊引力波的事儿了。”

“陆主任已经将您的想法和我复述过了一遍,对于引力波的推导过程呢,我个人没有任何异议。”

“同时常规引力波的测量方案我也相当赞同,干涉仪是这个领域的最优解。”

“当然了,这方面我个人提个建议,您今后可以多和计算机所的同志们联系联系。”

“计算机所?”

杨振宁眨了眨眼,此时他对徐云的看法已经没之前那么迟疑了:

“小徐,那边有什么新成果吗?”

徐云嗯了一声,不过也没多解释。

杨振宁对常规引力波的设计方案基本上和后世的无疑,不过由于时代所限,杨振宁的方案多少要比更加保守一些。

比如在徐云看来。

杨振宁设计的光路折射完全可以增加50%左右的次数,真空率则可以相对缩小一点儿。

不过这些都属于工程落位上的细枝末节,这时候提出来没啥实际意义,反倒可能让杨振宁有些不快。

所以徐云便换了个话题,将杨振宁的注意力引到了计算机所。

因为

引力波探测设备除了‘精度’之外,还有一个东西非常关键——那就是分析软件。

而很巧合的是。

当初徐云在和叶笃正聊天的时候,曾与钱秉穹仔细的谈过国产工业软件的事情。

如今兔子们已经将工业软件的研发安排上了日程,虽然这玩意儿不可能一两年就产出成果,但引力波探测器同样也不会那么快就投入运用。

如果一切正常的话。

第一代版本的引力波探测器应该会在8年后初步建成,然后经过两年左右的检修验收,最终在十年后正式投入运行。

那时候第一代工业软件应该也差不多到了问世的时间,如果杨振宁能够与计算机所那边保持足够密切的联络,那么完全有可能做到软件定制化也就是把引力波探测器作为工业软件试点的可能。

同时引力波探测需要解析的数据极其庞大,足够计算机所那边用于长期迭代软件版本。

所以在徐云看来。

引力波探测器和工业软件先天化的就是一堆好搭档,彼此能够长期、稳定的进行互补。

随后徐云简单的将工业软件的事儿和杨振宁介绍了一遍,以杨振宁的视野很快便理解了工业软件的重要性。

几分钟后。

听完徐云的介绍,杨振宁沉默了一会儿,忽然问道:

“小徐,这是你个人的想法,还是组织上托你转述给我的?”

电话对头的徐云笑了笑:

“算是我个人的想法吧,还没和组织上汇报过呢—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